心肌炎更容易袭击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并且可能致命,成了很多人担忧的对象。那到底该如何识别和应对呢?近期,由新冠引发的“心肌炎”多次引发关注。尤其是具备营养心肌作用的辅酶Q10(C111044)受到格外关注。
< 什么是“心肌炎”?>
心肌炎,顾名思义就是心肌的炎症性病变,可由感染(如病毒、细菌或真菌)或非感染因素(如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临床上,和其他病毒感染一样,奥密克戎感染后也有一定概率诱发心肌炎,但心肌炎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后期或1~2周后,这和病毒相关免疫反应有关。
心肌炎可对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发起“无差别攻击”,不过20~40岁青壮年比老人、儿童更易中招。病毒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如果病人的抵抗力弱,就有可能引起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
< 如何检测是否得了“心肌炎”?>
通常心肌炎的检测是通过查心肌酶五项的数据来判断的。心肌酶是存在于人体心肌细胞中的一种特有的物质,当人体心肌受到损伤时,心肌酶就会释放出来。在临床中,通过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检查其心肌酶各项指标的含量,一旦发现指标数值有异常,就说明患者可能发生了心肌损害,如心肌坏死、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心肌酶种类比较多,但是常用的就只有五种,包含AST(谷草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HBDH(α-羟丁酸脱氢酶)、CK(磷酸肌酸激酶 C486345)、CK-MB(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以及LDH(乳酸脱氢酶)。
另外,肌钙蛋白也是反映心肌损伤的指标,虽不属于酶类,但是现在更常用来检查是否有心肌损害,是目前首选的反映心肌损伤的指标。
心肌酶检测主要包含以下五项:
检测项目 | 正常值 |
肌酸激酶(CK) | 40~200 IU/L |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 正常值<24 IU/L |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 | 正常值13~35 IU/L |
乳酸脱氢酶(LDH) | 正常值120~250 IU/L |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 正常值72~182U/L |
(A)肌酸激酶(CK)
分布情况:
CK存在于肌肉及心肌细胞中的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平滑肌中也有,主要作用与肌肉收缩及能量代谢、ATP再生有关。CK有多种亚型,其中的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内。
结果解释:
心肌梗死时血清CK水平明显升高,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主,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出率可达100%,且具有较高特异性。其他原因的心肌损伤,如病毒感染后发生的心肌损伤、病毒性心肌炎,不稳定性心绞痛、各类心脏手术包括射频消融、安装心脏起搏器等,CK-MB也可以增高。
运动到出现肌肉酸痛时可以有轻度血清CK升高,有的人挤公交车亦有出现升高的情况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骨骼肌损伤和全身性惊厥时CK增高。甲状腺激素可抑制CK的活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他们的血清CK可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清CK可降低。
(B)乳酸脱氢酶(LDH)
分布情况:
乳酸脱氢酶(L139685)见于全身各个器官,占比顺序为 LDH2>LDH1>LDH3>LDH4>LDH5,虽然总乳酸脱氢酶中包括所有的同工酶,但LDH-2所占比例最大。分布如下:
LDH-1,心脏,红细胞,肾脏,生殖细胞
LDH-2,心脏,红细胞,肾脏(较LDH -1少)
LDH-3,肺和其他组织
LDH-4,白细胞,淋巴结,肌肉,肝脏(较LDH-5 少)
LDH-5,肝脏,骨骼肌
结果解释:
在各类疾病中都有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升高,这反映了它在组织中广泛的分布。总LDH升高,主要见于心脏与肝脏疾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升高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之间比例的变化通常提示有某种类型的组织的损伤。
心脏病发作时,血液中总乳酸脱氢酶的水平将在24至48小时内升高,在2至3天达到高峰,在10到14天内又恢复正常。一般情况下,当细胞的破坏开始时,乳酸脱氢酶的水平将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峰期,然后开始下降。剧烈运动亦可出现LDH升高,血小板高者的血LDH的检测结果偏高,检测结果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
(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分布情况:
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正常时血清中的AST含量较低,但相应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AST释放入血,故其血清浓度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死、心肌炎、肝炎或其它肝脏疾病的辅助检查。
结果解释:
在急慢性肝脏疾病,AST可以升高,ALT同时升高,肝硬化、肝癌、肝淤血、胆道梗阻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对肝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鲁米那、安定、非那西汀(P109420)、呋喃(F116392)类等可使AST浓度升高。
AST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心肌梗死时血清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8小时血清AST活性开始上升,18~24小时达高峰,AST活性峰值与梗死灶大小成正比。若无新的梗死发生,4~5天后酶活性恢复正常;若再次上升则提示梗死灶扩大或有新的梗死部分。另外,肌炎、挤压综合征、肌肉损伤、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升高。
(D)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分布情况:
它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以心肌组织含量最多,约为肝脏的2倍,其活性达总酶活力的一半以上。当心肌受损时,α-羟丁酸脱氢酶就会释放到血中,所以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在发生心肌疾病时明显增高。
结果解释: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与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共同构成了心肌酶谱,用于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的诊断。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增高主要见于:心肌梗死、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
肝脏和心脏疾病均可引起α-HBDH活性增高,但α-HBDH活性在肝脏疾病时变化不是很大,而在心脏疾病时有明显增高,故α-HBDH可用于肝病和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E)肌钙蛋白(cTnI、cTnT)
分布情况:
肌钙蛋白(cTn)(T469327)主要存在于心肌肌原纤维细胞中,其主要包括三个亚基: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C,是维持心肌纤维收缩与舒张的重要功能蛋白。
结果解释: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几乎没有肌钙蛋白,当心肌细胞因缺氧或其他因素引起细胞破损时而释放入血,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均具有相同的心肌特异性,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首选标志物。
目前认为cTnI和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围术期心肌损伤等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都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对微小的、小灶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